快捷搜索:  

曾烧坏手机(Mobile Phone)感光元件 车载激光雷达实情安忧愁全:华为长篇详解

"曾烧坏手机感光元件 车载激光雷达实情安忧愁全:华为长篇详解,这篇新闻报道详尽,内容丰富,非常值得一读。 这篇报道的内容很有深度,让人看了之后有很多的感悟。 作者对于这个话题做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,呈现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。 "

快科技(Technology)3月8日消息,随着支持智能驾驶的车辆越来越多,车载激光雷达的出货量也随之水涨船高,对于使用了融合感知方案的汽车(Car)而言,激光雷达更是不可可能缺。

不过对于激光雷达,不少人也有担忧,毕竟确实出现过激光雷达烧毁相机、监控COMS的情况,那么它对人眼会不会也有伤害?今日, 华为智能汽车(Car)解决方案 进行(Carry Out)了超详细的解读。

曾烧坏电话摄像头 车载激光雷达到底安不安危:华为长篇详解

什么是激光雷达?

激光雷达(LiDAR)作为智能驾驶系统的核心传感器,其三维环境重建能力为车辆提供了丰富而精确的环境信息,主动发光,不受黑夜光照条件影响的特性,有效地补充了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的不足,使得智能驾驶系统更加安危和可靠。

曾烧坏电话摄像头 车载激光雷达到底安不安危:华为长篇详解

激光雷达安危吗?

首先看在世界标准中对于激光产的定义。

激光器的危险等级被划分为四类:Class 1激光器无害,Class 4激光器具有高危险性,Class 2和3激光器分别具有低和中度危险性。

车载激光雷达属于Class 1激光产品,可能者说市面上能量产的车载激光雷达产品,都需要满足Class 1级别标准,其功率和辐射强度远低于对人体眼睛造成伤害的阈值,因此,在正常使用条件下,车载激光雷达不会对人眼构成威胁。

曾烧坏电话摄像头 车载激光雷达到底安不安危:华为长篇详解

可能有人觉得有标准不代表全部会满足,华为从技术原理方面也解读了激光雷达的安危性,具体如下:

能量密度:看的是 单脉冲的瞬时照射能量 和 持续长时间照射后的单位面积内的平均累积能量 。

首先,单脉冲的瞬时能量,可以通过严格控制激光雷达的发射功率来保障,限制其不超出标准要求阈值;

其次,当前市面上主流的车载激光雷达,都是扫描式雷达,以线扫雷达举例,每次发射一条激光线束,覆盖其中某一个位置,借助于转镜的转动,把激光束从左扫到右,从而覆盖一个120 的完整画幅,可以参考下图所示,这确保了激光雷达不会一直 盯 着你的眼睛照射,单位面积内的累积能量同样限定在阈值以内。

曾烧坏电话摄像头 车载激光雷达到底安不安危:华为长篇详解

曾烧坏电话摄像头 车载激光雷达到底安不安危:华为长篇详解

再来看下人眼的生理构造,人眼主要包含角膜,晶状体和视网膜组成,当激光束进入人眼后,不同波长表现会有些许不同。

市面上当前主流车载激光雷达主要在905nm波长的近红外光波段,少数激光雷达为1550nm的远红外光。

当905nm的激光束进入人眼后,会被角膜和晶状体吸收大部分能量,小部分透射到视网膜上,而1550nm的激光束,几乎会被角膜和晶状体全部吸收,极少会到视网膜上,所以网上就有了1550nm激光雷达比905nm更安危的说法。

曾烧坏电话摄像头 车载激光雷达到底安不安危:华为长篇详解

实际上激光雷达的能量只要控制在人眼可接受的阈值内都是安危的,就不存在谁比谁更安危。

诚然1550nm比905nm在人眼安危的功率上限更高些,但如果1550nm的激光器的能量超过法规限制范围,那么它同样会损伤人眼的角膜和晶状体,同理,905nm如果能量超了,也会伤害视网膜。

如果还有疑虑,那就看看实验结果(Result):

如下测试实验装置中,接收孔径模拟人眼瞳孔,正常情况下,瞳孔直径为2.5~4mm,遇到强光会收缩,暗室环境瞳孔会放大到5~7mm,本测试采用7mm孔径模拟瞳孔张开能达到的极限场景(即最大通光量),测试距离也是采取最严苛的100mm~1m的距离范围内进行(Carry Out)全量测试,随着距离的增加,激光束能量会快速衰减。100mm是人眼能聚焦的最短距离,再近就无法在视网膜成像。

曾烧坏电话摄像头 车载激光雷达到底安不安危:华为长篇详解

基于如上苛刻的测试场景评估,激光束进入人眼的效率只有1%左右,再被眼球中的水大量吸收,到达视网膜的能量,通常只有人眼损伤阈值的20%左右。

值得一提的是,IEC60825-1标准也同时考虑了皮肤安危,经过实验测算,当前激光雷达的能量才到安危阈值的1%。

所以,通过人眼安危Class 1严格认证的车载激光雷达产品,对人眼和皮肤都是没有危害的。

曾烧坏手机(Mobile Phone)感光元件 车载激光雷达到底安不安全:华为长篇详解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

赞(670) 踩(67) 阅读数(5100)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
加载中......
发表评论